2.0版两江新区,未来怎么干?
新起点,标注新方位;新机遇,呼唤新作为。
日前重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情况,其中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并科学划分北碚区与两江新区行政区域。调整后,两江新区将着力打造支撑重庆市承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等主阵地。
从功能区转为行政区,两江新区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备受各方瞩目。回首过去,两江新区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开放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2.0版两江新区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显得至关重要。

▲11月6日上午,重庆市召开两江新区领导干部会议。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2.0版两江新区,需要更高的站位。
行政区划调整不是简单的“整合机构”,而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系统性重塑区域发展能级。
立足重庆是两江新区的逻辑起点。
国家级新区、内陆首个保税港区、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核心承载区……位于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的两江新区,集聚了重庆优质的要素资源,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数据显示,作为重庆核心增长引擎,调整前的两江新区以不到全市1.5%的面积贡献了全市约15%的经济总量,2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30%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数字经济增加值,40%的服务贸易额,50%的世界500强企业,60%的汽车产量,70%的跨境电商交易量。
行政区划调整后,两江新区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通道赋能、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利于优质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显然,两江新区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理所应当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辐射全国是两江新区的使命担当。
展开全文
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完成行政化升级的国家级新区。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超大城市制度创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等相关要求的背景下,两江新区的行政化改革无疑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
实际上,2010年两江新区成立之初,中央赋予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等,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的功能定位中,就有为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探路先行的重要使命。
如今,辖区面积更大、人口数量更多的两江新区,更应在落实国家战略中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辐射带动更广的区域联动发展,为全国其他国家级新区、开发区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放眼世界是两江新区的胸怀格局。
开放是两江新区的基因。升级为行政区后,两江新区当勇立时代潮头,强化国际视野,把握科技变革新趋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以合作共赢的姿态推进开放,进一步优化配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站得更高的两江新区,才能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不会在迷雾中丧失方向,不会在喝彩中迷失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

▲这是2月25日拍摄的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无人机照片)。记者 唐奕 摄/新华社
2.0版两江新区,需要着眼更长远的发展。
行政区划调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高起点的两江新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迈上发展新台阶。
有的放矢扬优势。一个地区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的过程。对两江新区而言,拥有的优势资源不可谓不多,但在行政区划调整后也要注意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由点及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才能不断集成放大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进而将其转化为发展胜势。
具体来说,要锚定发展目标,进一步放大国家级新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进一步释放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多、发展空间广阔等规模优势;进一步激活产业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密集、开放平台丰富、人文生态等竞争优势。
攻坚克难破瓶颈。无论是求学路上,还是身在职场,很多人都会遭遇所谓的“瓶颈期”。城市同样避免不了这样的成长规律。调整前的两江新区经过十多年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瓶颈和挑战。
比如,空间范围内条块分割、职责边界不清的粗放管理方式,带来了空间上的碎片零散,管理重叠与管理真空并存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规模庞大,但部分环节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亟待从“大”向“强”转变。这些问题,正是推动两江新区从功能区变为行政区的重要原因。今后,两江新区仍有“枢纽”作用充分释放、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等瓶颈需要破除。
对标先进补短板。学习是一个持续超越自我的过程,只有向榜样虚心学习,才能更快地进步。城市发展亦是如此,两江新区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塑造新优势、争创新地位,关键是要对标先进,加快补短板。
比如,2024年,调整前的两江新区GDP达5182亿元,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第四,成绩不俗。然而,其GDP占全市比重仅为16%,横向与上海浦东新区32.9%、天津滨海新区42.4%的占比对比,差距明显。接下来,两江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拥有长远眼光的两江新区,才能透过短期之“形”,看清长期之“势”,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两江新区龙盛新城。王加喜 摄/两江新区官网
2.0版两江新区,需要更足的干劲。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两江新区行政区划调整,既要理性的“怎么看”,更要务实的“怎么干”。对两江新区来说,万事开头难,尤其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争取纳入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国家分别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为两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两江新区行政区划调整,是提升国家级平台能级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打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落实主阵地的务实行动,但其政策的“含金量”还不够大,未来仍需向上争取纳入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江新区要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依托,以要素集聚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完善“政产学研资用”高效协同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比如,通过将产业的战场作为科技的考场,让科技的成果迅速在产业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形成“市场需求—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成型—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助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发展走到哪里,改革就要同步跟进到哪里。全面深化改革是两江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变量,接下来要勇当“改革开路先锋”,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行动,动真碰硬直面问题、啃“硬骨头”,打造一批具有 “两江辨识度、全市引领性和全国影响力” 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因开放而生的两江新区,未来要助力重庆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持续提升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能级,落地建设“一带一路”技术转让中心等专业性国际平台,以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增强其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配置能力。
持续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发展的龙头,在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上要作出示范,其路径不仅限于传统的民生投入,更要通过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来系统性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具体实践中,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清单化、事项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让老百姓不仅能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更能享受到城市进步带来的便捷、安全、舒适。
时不我待,唯实争先。潮涌两江,新区起航。








评论